
“饮食能治病”的基本原理
中医饮食营养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,它的发生与发展,因受历史条件的影响,其理论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。其特点体现于宏观与整体观方面。
1、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
中医认为,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,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。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,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。早在两千年 前,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饮食的性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响。如《素问宣明五气篇》所载的“五味所人”和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》所指出的“五味所生”等皆 说明作为自然界产物的“味”对机体脏腑的特定联系和选择作用。除此,食物对脏腑尚有“所克”、“所制”、“所化”等作用。
中医常据天人和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、泻实,调整阴阳的目的。自古以来,以养生益寿,防治疾病的古代佛、道、儒、医各家学说,无不用人体内部 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、老、病、死规律,同时也无不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,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,以及 进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“合而服之”,同时又主张因时、因地、因人、因病之不同,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,做到“审因用膳”和“辨证用膳”。
2、调理阴阳营养观
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,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就在于掌握阴阳变化规律,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,以使机体保持“阴平阳秘”。正如《素问至真要大论》所说:“谨察阴阳之所在,以平为期”。
中医理论认为,机体失健,乃阴阳失调所致,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。《素问骨空论》说:“调其阴阳,不足则补,有余则泻”。或补或泻,都是在调整阴阳,都是以平为期”。
关于饮食的宜忌,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,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,反之为忌。如痰湿病人忌食油腻;木火质人忌食辛辣;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,则应忌食大热峻 补之品;发育期儿童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;某些患者,如皮肤病人、哮喘病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;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。其实质是为了防止犯虚虚实实之弊。 总之,要做到如《素问上古天真论》所说“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”。
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亦注重调和阴阳,使食物无寒热升降之偏颇。如烹调鱼、虾、蟹等寒性食物时须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,以防菜肴偏于寒凉,食后有损脾胃而起脘腹不舒等症;又如食用韭菜等助阳之品,常配以蛋类以滋阴,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





初诊:0533-2560991 2560092 复诊:0533-5180730 5161706 传真:0533-5164641
邮箱:yanqiangyiyuan@qq.com QQ:1350031690 1339288816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建设路688号

白血病血液病康复之家订阅号

淄博延强医院服务号
Copyright © 2020 淄博延强医院版权所有.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18454号 官网建设 :中企动力 淄博